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《科学美国人》月刊网站11月22日刊登题为《为什么夜空是暗的?这要感谢宇宙大爆炸》的文章,作者是菲尔·普莱,内容编译如下:
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——简单到连问这个问题都觉得很傻——却能引发深奥的、甚至天大的洞见,这种事情每每让我开心不已。
举个例子:为什么夜空是暗的?
我能想象你读到这句话时会想:“认真的吗?这很深奥?”
是的。的确深奥。我也能想象你在想:“但答案显而易见!天上就那么多星星。距离越远的星星越暗,所以它们之间有大片漆黑,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照亮。夜空当然是暗的。”
但是,这个答案是错误的,或者充其量是不完整的。即使对一个多世纪前的著名科学家而言,实际情况也并非显而易见。第一个解开这个谜团的人——或者说,至少是第一个用文字给出正确科学答案的人——几乎肯定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人!
准确地说,夜空并非完全漆黑一片。
即使在最暗的地方,地球的大气层也会发出微弱的光。然而,我们这里说的是宇宙学上的暗:宇宙本身处于无光状态。即便如此,还是会有一些背景光源——遥远的恒星和星系太小太暗,无法单独看到它们——不过,与太阳表面相比,天空看起来还是非常暗的。
这种比较看似极端,其实不然。这正是问题的核心。
历史上,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,绵延不绝。如果你是19世纪的天文学家就更会相信了。你会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,托勒密的古老观念认为银河系每晚都不会改变。你会说,月亮当然会经历各种月相;行星,顾名思义,会在天空中游荡,等等。但恒星一直在那里,从来如此。
不过,这种想法会带来一个问题:如果宇宙空间无限大,恒星均匀分布在各个角落,那么天空应该是明亮的——非常明亮。
在我们19世纪的思维中,宇宙是无限的——这意味着有无限多的恒星。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你看得多远,无论你观察到的天空区域有多小,你的视线总会击中一颗恒星。这意味着整个天空都应该像恒星那样明亮!
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夜空是暗的。怎么会这样?
我们把这个看似矛盾的黑暗天空现象称为奥尔贝斯悖论,这是以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·威廉·马蒂亚斯·奥尔贝斯命名的。他在1823年的论文《论空间的透明度》中写到这个问题。
我想说的是,奥尔贝斯不是第一个想到或写到这个问题的人——这个问题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,16世纪的英国天文学家托马斯·迪格斯在提出宇宙本质上可能无限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个问题。
不同的学者都曾讨论过这个问题,但没有人提出合理的科学方法解决奥尔贝斯悖论。然而,1848年一位美国作家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我发现了:一首散文诗》的文章,改变了这一局面。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提出宇宙的范围并非无限,而且光速也有限,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所有的光到达我们这里。
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要理解我们的望远镜在无数方向上发现真空的唯一方式,就是假设看不见的背景距离我们如此之远,以至于没有任何射线能够到达我们这里。
尽管这篇文章并没有提供量化的数学解决方案——这要等到几十年后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(威廉·汤姆森)来完成——但它在原则上是正确的,是构成正确解释的两个关键部分之一。
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?埃德加·爱伦·坡。我敢打赌,你再也不会用同样的眼光看他了。
答案的另一部分与此类似,即宇宙并非一直存在。20世纪初,已经猜测宇宙远不只有银河系那么大的天文学家越来越确信这一点。宇宙膨胀的发现抛弃了静态宇宙假说,即宇宙是不变的观点。这个发现与其他观测结果一起,为当前的大爆炸模型铺平了道路。
大爆炸模型并不排斥宇宙空间无限大的可能性,但为埃德加·爱伦·坡的猜想提供了支持,因为大爆炸模型确实推测有一个开始,即宇宙的诞生日。归根结底,我们只能看到这么远,太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无法照到我们。
如果整个宇宙都在变大,那么在地球的一定距离之外,膨胀使恒星远离地球的速度会非常快,以至于这些恒星的光线无法到达我们这里。因此,与其说黑暗的天空证明了宇宙大爆炸模型,不如说宇宙大爆炸是帮助我们理解发生了什么的一个关键因素。
现在我们知道,宇宙诞生于大约138亿年前,这就限制了我们能看到物体的距离。膨胀也会使它们的光线变暗,因为这些光线到达我们这里时会失去能量(产生了宇宙红移)。此外,恒星的寿命也有限,一旦制造恒星的星云气体消耗殆尽,宇宙就会变得暗淡无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黑暗的天空会变得更加黑暗。
开尔文勋爵自己说过,科学中不存在悖论;悖论是由于我们的理解有限而产生的虚幻的冲突。
我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,所谓的悖论本身就会变得越暗淡并逐渐消失。(编译/卿松竹)
发表评论